🍉+悟空
Oil on canvas
50 x 200cm, 2025
2025年1月10日
苍蝇*
去逛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或者 MoMA、古根海姆、泰特现代等当代艺术博物馆,你可能会问: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又是谁在决定艺术?
两股力量显而易见:意识形态和市场——换言之,权力与金钱。
1. 意识形态
二战结束后,由美国主导的自由主义观念引领了西方艺术,旨在让艺术走向大众、实现艺术的民主化。然而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状况开始发生转变。随着柏林墙的倒塌,美国独霸世界,一股新自由主义浪潮–––解放已自由的市场–––席卷全球,为艺术界带来了日益加剧的商业化与商品化。如今,ESG、DEI等市场趋势–––身份政治、觉醒运动之类–––正在定义我们的”时代精神“。
与此同时,在中国和俄罗斯,共产主义教条将艺术变成了西方所谓的“宣传艺术”。两国最终都不得不融入市场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美国霸权和市场驱动下,它们的艺术被动且盲目地追随西方“自由世界”。
如今,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和新自由主义势力的式微,艺术必将再次发生转变。但会走向何方呢?
2. 市场
在自由主义下,人们至少尝试着将审美或文化价值与金钱价格区分开来;新自由主义有效地将金钱和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价格成了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如今的艺术市场上,真正的消费者不是普通大众;相反,藏家与财团的喜好决定了需求。艺术因此沦为一种金融工具,追求快速销售和高额回报。
除了市场趋势外,藏家的品味与文化素养也决定了哪些作品能够兴盛。纵观历史,无不如此:在艺术的辉煌时代,赞助者往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品位,真诚且投入,因而催生出人类最璀璨的文化成就。
简言之,意识形态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当代艺术的走向:从二十世纪中叶自由主义的艺术民主化理想,一路发展到当今新自由主义时期对艺术的商品化及全球主义下的金权博弈。随着如今地缘政治的剧变,关于“艺术是什么”、以及“谁来定义”这一问题也将转变。
然而,我想暂时抛开权力与金钱,从哲学层面谈谈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我一直以为,艺术代表着文明。
很喜欢顾城那句:“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
如果说现代艺术体现的是“个性”,那么后现代艺术呢?我看见的是“暂时性”。
现代主义对个体的关注,可以追溯到浪漫主义对“创造性自我”的理想。从黑格尔的视角来看,“我”是具体化的普遍性–––普遍性(正题)和特殊性(反题)的综合。因为具备普遍性,艺术家和观者之间才能建立起“我––你”的联系,让彼此在同频中相遇。
后现代主义打破了这种联系。萨特提出的“自为”(pour soi)概念,强调一切只为“我”而存在,在我之外别无他物,凸显了个体的绝对自由与孤立。当“存在”的反题是“虚无”时,便不再有综合的余地。艺术家与观众之间不再试图理解彼此,而是形成了一种“我—它”的关系:艺术家将观众视为“它”,观众对艺术家亦是如此。普遍性随之蒸发,共同纽带荡然无存。如今,只有艺术家自己才能理解作品;当那个独存的“我”消逝时,作品也就随之而去。当代艺术遂成为一种暂时的现象–––“当代”而已。
“上帝已死,一切皆被允许。” 我们终于抵达了“绝对自由”……
……然而,物极必反。
*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戏剧里借来的标题,图个乐,无意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