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ale of Two States (I)

枯榮 (一)

布面繪畫,油彩、壓克力、葵花籽(樹脂包裹)、沙子、水泥、紙、灰燼、銅、鐵、墨水、粉筆和炭筆

雙聯畫,單幅120 x 120cm x 2,2023

惡–––善

假–––真

強–––弱

加害者–––受害者

恐怖份子–––英雄

罪–––清白

危機–––轉機

絕望–––希望

現實–––理想

分而治之–––和諧共處

強權–––正義

免責–––懲罰

死–––生

過去–––未來

彼出於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反覆,相尋無窮。

A Tale of Two States (detail) 枯

2023年11月11日

”部分或全部“*:终极抗议

停战日。伦敦爆发了最大规模的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

人群高呼:

“加沙,加沙,别哭泣,我们绝不让你死去!”

“从河流到海岸,解放巴勒斯坦!”

尽管西方政府以“反犹太”为名封锁和镇压的是第二句口号,但让我哽咽的却是第一句——因为加沙正在被屠杀。

一名记者问了我那个“头号问题”:“你谴责哈马斯吗?”……”先让那清白的人砸第一块石头。”

眼前在争斗叙事与修辞——远方在争夺生死。

为什么在巴勒斯坦死去的孩子不被叫做“战争受害者”,而被称为“烈士”?是否因为:只有孩子们成百上千、成千上万地死去,才能迫使数百万、千万的人站出来呼吁解放巴勒斯坦?

压迫强化抵抗,仇恨引发仇恨。在这个无望的死局中也许只有希望能带来曙光。

坚持,巴勒斯坦。坚持下去!潮水终将转向。

*“部分或全部”是法律定义“种族灭绝”时常被讨论的一个短语。

A Tale of Two States (detail) 榮

2023年11月24日

今天加沙开始短暂的“人道主义停火” 。

我正在构思右侧——代表以色列的一面:

a)不安全感; b)边界的斗争

以色列这个国家似乎把“安全”放在一切价值之上。然而,在无休止地追求“安全”的过程中,以色列却威胁并侵犯着所有与之接壤的邻国——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和埃及,反而更加恶化了自身的安全。以色列的国界线逐渐成为阿拉伯世界统一的敌对战线。与此同时,作为伊斯兰精神象征的阿克萨清真寺,又在以色列的包围下岌岌可危。

边界划定了一个民族和一片土地。它既带来存在,也引发冲突。

A Tale of Two States (detail)

2023年12月3日

以色列恢复轰炸,在过去的24小时内,加沙已有超过700名平民丧生。

W.H.奥登在他的诗《1939年9月1日》中写道:

“那些被施以恶行的人

会以恶行回报他人。”

若果真如此,为什么那位被劫持的以色列老奶奶在获释时,仍会与劫持她的人握手道別,并通过媒体告诉世界:“在那网状的地道里,他们对我们很好……我们吃的和他们吃的一样”?

为何那些让我理解这场冲突——其鲜为人知的背景、历史与人性维度——的人,往往是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及其后代,甚至是以色列犹太人?如诺姆·乔姆斯基、伊兰·帕佩、诺曼·芬克尔斯坦、杰弗里·萨克斯、马克斯·布卢门撒尔、加博尔与阿伦·马特、吉迪恩·列维、奥默·巴托夫、丹尼尔·列维等。

在这场持续的毁灭循环中,正是那些承受过恶行的人发出了最尖锐的声音。他们的批判并非源于愤世嫉俗,而是出自内心深处的激情与怜悯。他们让我意识到,历史纵然不断重复,但绝不只是恶行的简单延续,而是一场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在生存与道德抉择之间的激烈交锋。

A Tale of Two States (detail)

返回原文

Previous
Previous

枯榮(二)

Next
Next